
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如是我见 如是我闻 如是我思 如是我写
其实,归根究底,种族与宗教并非罪魁祸首,那些上了权力春药隐、欲求索取媒体焦点无度不能自拔的政客才是。他们的用意无非就是制迄造机会与他人发生毫无意义可言的口舌之争,来成就自己成为族群英雄目标。
他们惯用的技俩莫过于以最筒单不用脑的族群二分法,来解释我国社会里,因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而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结果促成了在这起边缘化风波中,我国各族群竞相昭告天下自己被边缘化的荒谬景象。这景象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苏轼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而排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疑云:为何我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执政精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看不出国内边缘化问题的最大根源不在于族群之间的零和游戏,而是各族群内的贫富不均,跨族群的阶级问题,以及性别问题,而热衷于发表似是而非误导民众的族群边缘化论。
唯一可能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所谓的执政精英多以种族政党为他们的政治舞台,一旦他们不再提出与族群危机或边缘化论调,他们所失去不止是政治舞台,更是他们中毒太深、欲摆不能的春药---政治权力。
在电视萤幕上,看到台湾前总统陈水扁高举被銬上手銬的双手不断高呼“政治迫害”、“司法冤狱”、“台湾加油”的镜头,可说是百感交集,即欣喜于司法一视同仁的大公无私,但更多的是对祟高理想幻灭的悲愤!
对于在8年前见证历史性政党轮替的台湾人,陈水扁曾经是他们希望的寄托,理想的实践。谁会不感动于陈水扁在获领取国际人权联盟颁发的人权奖殊荣后发表的演词 “本人曾经因为爭取言论自由而被判刑入狱,內人更因为一件悬而未解的政治车祸而受伤,必须终身与轮椅为伍。”
但今天,当这位“人权的坚定捍卫者”,曾经发出“让悲剧停止重演,让人民没有恐惧,让母亲不再哭泣”豪言、让人敬佩的“台湾之子”,因卷入连串的弊案被法院申请羈押而高高举起了那被手銬銬上的双手时,他已堕落成令人不齿的“台湾之耻”。
当年,阿扁那打起反黑金口号、承诺改革新希望、充满理想主义的民进党上台执政,谁又会料到他们所托非人,8年来的政绩竟然如此地令人失望---口号治国、政策空转、利益挂钩、操守扫地。
阿扁政府无时无刻的在打选战,保政权,而不是执政,拼政绩。更糟的是阿扁政府不以政绩赢选票,而以操弄统独、族群、正名、制宪等意识形态议题,激化内部的分裂与少数人的情绪,来赢取选举。
同时, 阿扁政府也一再以政府有限的资源,不断对特定团体, 特定区域提供补助与施惠,来巩固选票。
从一开始上台前正义凛然的反黑金与反贪腐,到下台前光天化日的巧取豪夺与中饱私囊; 上台前义正词严的争取民主改革到下台前华而不实的口号治国; 上台前铿锵有力的道德伦理原则到下台前空前颠覆的只看立场,不问是非操作,这一切会发生在台湾民进党政府,更会出现在槟城的民联政府。
其实,两者之间存著不少共同点。两者都是靠民间对改变的渴求上台执政;同祥的两者也承诺一个更民主与公平的政府,两者的领导人都是牙尖嘴利,尖酸刻薄的辩才 。更重要的是两者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很会操控政治议题,打选战,多过像一个可让人安心信服的执政党。
这也正是我们社会目前所面对的困挠:政府首长的言行像反对党领袖多过政府首长应有言行,美丽空洞的政冶口号喊得响彻云霄,但脚踏实地政策的落实可是屈指可数,更致命的是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新政府团队处理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对槟城冲击的经验与能力。
说实在,现在人民卑微的心愿也只不过是恳请每一位政治人物不再抛出挑衅性与分裂性的政治课题;不再为党选或政党的支持率处心积虑的谋算,而是以全副心思尽心尽力来协助人民能安然度过全球经济风暴而己。
至于阿扁那双上了铐的手倒也传达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教训:政治人物的言行可蒙骗人民一时,却不可能蒙骗人民一世。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
不久之前,我的一位在政商界人脉广阔的年轻马来政治好友与我分享,其对时下马来社会基层政治情绪脉搏动向的观察。根据他出席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由马来朝野政党主办的开斋节餐会私底下所收集到的回馈,不管是来自国阵还是民联、保守抑或开明的马来人,甚至包括那些破天荒把选票投给行动党的,明显不约而同对308政治海啸后,来自四面八方日益高涨迫不及待催促落实一个更平等与合理的马来西亚社会的声浪感到坐立不安。
他的结论是:尽管308政治海啸后,许多政治評論人把之解讀為多元族群政治的崛起,以及單元種族主義政治的沒落,但是政治现实是绝大多数的马来社会,依然难以想像马来西亚出现一名华裔财政部长、印裔首席大法官或卡达山裔公立大学校长的局面。
而随后发生在民联执政州属的一连串风波更印验了我朋友令人忧心忡忡的观察。雪州经济发展局委任刘秀梅为代总经理一事便是最经典的例子。雪州大臣卡立依布拉欣前日宣布,随着雪州经济发展局总经理哈伦沙林将于10月杪退休,因此州政府决定展延刘秀梅的退休日期1年,以接任代总经理职,直到找到适合的人选为止。此举即时引起该机构内部6个内部职工会的反弹声音,就连雪州回教党也罕见的公开反对刘秀梅受委。理由是虽然刘秀梅有经验与能力,但她不是马来人。
这起风波也凸显了民联州政府成员党之间矛盾。回教党与行动党就针对该事在媒体各持己见,并公开互相呛声。为了避免此风波进一步恶化,动摇了民联各成员党之间本来就脆弱不己的合作关系,民联共主兼国会反对党领袖安华不得不开声澄清,雪州大臣、行政议员、民联内的公正党、行动党及回教党已基本上同意在马来社群中挑选具有经验及才能的人士出任此职,而目前所委任的人选,只是暂代,以寻找适合人选。
尽管如此,从雪州回教党公开倒戈反对雪州民联政府委任刘秀梅担任雪州发展机构代总经理、回教党吉打州政府一意孤行推动房屋计划实行50%土著固打导至公正党华裔议员恫言退出民联,到率众闯入“改信回教”座谈会而名声大噪的公正党居林万达峇鲁国会议员朱基菲里等一连串事件,在在考验打著“新政治”改革旗号上后的民联州政府的政治领导、政治智慧与政策执行力。而其中最为棘手的一环莫过于种族关系管理。
而就在这时,我们又听到了吡州王储那兹琳在亚州法律大会上侃侃而谈:政府应该确保兼具包容性的发展,而不是制定歧视性的法律。其讲词一如往常是多么的义正词严、铿锵有力!然而,徘徊在我脑海挥之不去的却是我那位马来朋友临别前的话: “或许,我们要改变的不是马来政治领袖,而是马来社会思维。”
基于历史因素与政治现实,多元种族的大马政坛从来都是由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党主导。其中两大主角分别为以打著民族主义旗帜的巫统和以建立回教国为己任的回教党。而这两者宿敌之间竞争之激烈,可达到各自的支持者 “老死不相来往”的地步!
当然,之间也曾出现了一些诸如46精神党般昙花一现第三股势力的政党,但不变的是巫统与回教党两雄争霸,此消彼长的零和格局。这两虎相争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了308政治海啸后,打出多元种族新政治的以安华为首的公正党之异军突起方“破局”。
尽管如此,这崭新“三雄三分天下”的局面之出现,从一开始,就暗流汹涌,险像环生。三党之间的关系,矛盾重重,扑朔迷离。回教党与公正党虽同是民联成员党,但就雪州民联政府委任刘秀梅担任雪州发展机构代总经理一事,雪州回教党就公开倒戈与巫统同声同气大声反对。
而在这之前更传出了巫统与回教党密谈风波。根据前雪兰莪州务大臣在其部落中揭露,巫统曾献议回教党出掌雪兰莪州务大臣的职位,以捍卫回教和马来人的地位与利益。<当今大马>也探 悉,阿都拉曾向回教党开出优厚的条件,献议副首相、内阁部长等。按照这项条件,届时回教党将拥有四州州务大臣的职位,包括保住原有的 吉兰丹、吉打州、霹雳州,另加雪兰莪州务大臣的职位。如果当时密谈成功,整个308政治海啸所带来的将是马来人轴心政权(Paksi Melayu)成形,而不是大家欲见的政治两线制与多元种族政治!
而这盘根错结、错综复杂的政治三角关糸之间的磨合与变化将主宰了大马政局未来的发展。但我想起了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反省多元文化主义的《身份认同与暴力》(Identity and Violence)一书中的话: “人类生命重要的意义在于负责任地理性思考,并自由选择自身的身份认同。”因此一位马来人,回教徒,同时也是一位马来西亚人,因此他可以负责任地理性思考,并自由选择自身的身份认同,又或者不负责的放弃思考与自由选择,只谈我们(马来人与回教徒)vs.他们(非马来人与非回教徒)。可是那么马来西亚人在那里?马来西亚又会在那里呢?
![]() |
(当一些事情已到了无可逆转的地步,就顺其自然,任由它去吧。这样或许反而会有云淡风轻般的释然与自在。)
就在安华再次被带上法庭面对新一轮鸡奸指控前的夜晚,我与杜乾焕博士会面夜谈政治时局。对于整个大马政治局势的最新发展,我们无不忧心忡忡。在言谈之间,他提及了许多人认为这已是"壓垮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点了(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 back),也透露了坚决退党求去的心意。
异与往常,那一夜我搜索枯肠也委实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来劝阻他,也唯有支吾以对的说了类似” 如果真的去意已决,那就静悄悄的退吧”的安抚话,有点像那个叼着玉米棒子烟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名将麦克阿瑟的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的味道。
然而,事与愿违。在他拜访公正党峇東埔区国会补选行动中心并公开肯定安华的改革议程的24小时后, 杜博士真的辞去了党职也正式退党了。而这一切都上了媒体的版头。
针对杜博士退党一事,前天,我收到了友人发予我的一则发人深思的电邮。在经其允许后,我且摘露该电邮的部份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省思:
“文思,
你无须对杜博士退党一事感到悲伤。对于那些认识并了解杜博士性格与原则的人,基于时局的演变,他最终的离去已是必然之事。
只是很不幸的,它发生在绝世补选---峇東埔补选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当儿。我也不赞同整个事件发生的时机与方式。但是,就像他们说的 “What will be, will be”。
于是我们听到了 “没有团队精神”、 “逞英雄”、 “历史的罪人”等诸如此类批抨杜博士的话。历史并不是关于英雄与罪人。历史是关于提醒人们汲取教训以便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而我想是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Arnord Tonybee)说的:人类从历史里汲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曾汲取教训。这也正是大马目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在历史书里我们所读到关于一个帝国抑或王朝崩溃前的所有征兆,目前不是处处可见吗?
相信我。我所认识的社博士选择在这关键时刻离开绝非是逞英雄,也无关支持安华抑或不支持谁;而是攸关大马社会对改革的渴求。历史正在观望我们。安好!
XXX字”
(我想起了一首西洋歌的歌词:Whatever will be, 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对于杜乾焕博士的退党,对于历史正在观望的峇東埔补选,就顺其自然吧,万事最终总有云淡风轻的时候。)
| ||||||||
被许多政治评论员形容为历来最肮脏与充满暴力的“绝世补选”(Mother of all by-elections)---峇东埔补选,在经历了纷纷绕绕、沸沸腾腾10天高潮连连的拉票期后,终于于在8月26日尘埃落定了!
公正党顾问,也是前副首相安华的胜出早已是预料中事。但是出呼大家意料之外的是,安华在国阵庞大的竞选与宣传机器全力围剿之下,依然得以狂风扫落叶的15,671张多数票狂胜对手国阵的阿力夏以及人民公正阵线主席哈纳菲! 安华的多数票比妻子旺阿兹莎在308大选中所取得的1万3388张多数票,多出2283张。而他更囊括了65.8%的支持率,超越了旺阿兹莎在308大选所赢得的64.15%。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华也成功以28张多数票 “打下”了旺阿兹莎在308大选中唯一落败马来选民居多的投票站---直落望(Telok Wang)。安华在选民结构与我国的种族结构接近的峇东埔选区横扫各大他族群的支持,更被视为大马各大族群对安华所提倡的“新政治”—倡导”人民主权”为中心的多元种族主义政治的拥护与肯定!
安华在刮别10年后再次高票当选峇东埔区国会议员深具多重历史与关键政治意义。首先,安华的当选意味著他正式重回议会政坛,让原本在国会已是声势浩大的民联阵容更是如虎添翼,我国国会从此风云再起。他的高票当选,一方面奠定了其民联共主的地位,清除民联因各成员党各怀鬼胎而不稳定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被诠释为选民支持他长驱直入布城,完成916夺权,落实大力阔斧改革的大计。
再者,对于目前面对第二轮肛交指控的安华,选民宁愿冒著如果安华罪成而需再次劳民伤财的补选之风险,也选择要高票把安华保送入国会殿堂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解读成他们对上述肛交指控的不满与置疑,并认定为 “政治陷害”。
相对于目前士气如虹的民联,安华的高票当选,对因308政治海啸冲击后而元气大伤,尚未复元的国阵犹如在伤口上加盐。。
许多人期望国阵在饱尝308大选一夜之间,痛失5州政权与在国会3份之2绝大多数议席的打击后,可以反省痛定思痛,力求改过自新,启动改革议程,重新赢回民心。但是,在308大选5个月后的今天,其主巫统上上下下领袖不时极端种族性之言行,在在显示了他们执迷不悟,只顾党选,不顾大局的心态。
在过去5个月来, 我们看到的尽是金钱政治、权力傲慢、性性醜闻赤裸裸的横行霸道所衍生的社会乱象。这一切不正是在历史书里我们所读到关于一个帝国抑或王朝崩溃前的所有征兆吗?
极度失望与不满的选民已经藉峇东埔补选的成绩向内忧外患、疲惫不堪的国阵政府传达了再明确不过的讯息:反省与改革,或被唾弃!
这已是最后的警告!
中国历史上号称 “千古一帝”的唐太宗,由于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让他深深领悟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道理,因此时时以隋亡为戒,结果开启了举世闻名的 “贞观之治”盛世。
多少年后,在奉行民主选举制的大马,年头3月8号大选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海啸,出其不意一举吞噬了5个州属的政权,再次印验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千古颠扑不破的治国道理!
其实, 现代民主选举政治制度本来就是民意主导政治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 每个人对於他人的意见也都应给予尊重。而民意就如流水一般,水会流来流去,民意也会变来变去,一个民主政党的政权也就随著流水般的民意时起时落。
蚕伏在野近50年的行动党,好不容易等到了意外民意的转向上台当权,当然会小心奕奕的呵护民意,来维护得来不易的政权。因此民粹主义抬头大行其道,行动党为了保住政权,沉溺于派米、派钱、免水费等派糖施小惠短期做法来讨好民众,而不是费尽心思规划长期愿景为人民争求更好的未来。类似不健康趋向取悦人民的做法,只能短暂地骗取民意,却无法确保有效的长期资源规划来造福人民。尤其是被人批抨为 “杀鸡取卵”之土地租期改革政策便是最好的例子
同样的,由于当权者事事无不以民意为导向,结果任何发展大计与政策的执行,往往就因部份民间的反对声音,而陷入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窘境。近来类似的个案层出不穷,从WiMAX无线宽频城市计划,到市区内的养燕活动指南等,都因受到非政府组织或养燕业者的反对,而引发争议不休。
然而,现在的问题关键在于:一个凭藉著民意上台执政的政治领袖,如果没有展现应有的政治领导,领导民意,致力于在政策上求好,反而本末倒置,沦为成日沉溺于揣测民意的动向,来决定政策的走向,类似的政治领袖,又跟那些随波逐流,随风飘摇的政客有何差别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英国首相铁娘子达泽尔夫人上世纪改造英国政局的事绩。在执政前,铁娘子分析当时英国左翼工会政治势力当道的政局的因由时,认为英国政坛自第2次世界大战以降,不管是工党抑或保守党当权,都不曾认真遏止政策往左转,分别只在于左倾的程度与速度而己。于是,她在民意的拥护下上台, 展现了其铁娘子政治领导与魁力,驾驭民意,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尤其是美国里根总统),政策全面右转,全面改造了英国,也间接造就了如今当权公认“名左实右”的工党政府。
职是之固,在一个民意汜滥的民主社会,我们需要一位有决心、远见与勇气,逆流而上,驾驭民意,改变时局大无畏的政治领袖,而不是一位随波逐流,给民意牵著鼻子走,投机识时务的政客!
Bill Clinton & John F. Kennedy.
在甫落幕的马华党选,最令人刮目相看的焦点人物与热门话题,并非大热胜出 “敢怒敢言”的新任总会长翁诗杰,而是以普通党员身份爆冷胜出,成为署理总会长 “敢作敢当”的蔡细历。
试问谁会想到10个月前因为VCD事件,一夜之间从一个位高权重众人拥护的内阁部长和副总会长跌落成一个备受社会卫道之士拼击与唾弃的普通党员的蔡细历,竟然可以在短短的10个月后,重头开始,重拾旧山河,一路上取得区会代表门票,中央代表门票,竞逐署理总会长,并在四面埋伏中突围而出当选署理总会长!
蔡细历戏剧性后来居上的胜出事绩,在大马政坛固然是一项纪录,但更值得探讨的是其获得大多数中央代表肯定与支持的象征意义。其实1115名马华中央代表的决定,代表著重一个领袖展现在公共领域的政纲、政绩和政治领导素质,多于其个人私德的优劣好坏。
不过,由于事关公众利益,有关政治人物私生活与个人道德之争议依然持续在燃烧,而且在林良实力挺刚赢得马华署理总会长的蔡细历发表了 “男人都顽皮论”后,更是越演越烈,且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据报道,林良实表示相信不只是政治人物,很多高高在上的男人都有精力过剩的问题,所以他们必须寻求管道发泄多余的精力。他更举例在历史上很多强势的美国领袖也都拥有过人的精力,因此他们才会寻求管道发泄。他更举出与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发生婚外情的前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例,力证“男人都是顽皮”的论点。
类似离经叛道 如斯“政治不正确”的观点,当然会惹来排山倒海似的非议声。朝野女性政治人物更是难得敌气同仇,众口一词的抨击林良实 “大逆不道”的言论。马华妇女组主席周美芬就指这种言论侮辱了忠贞的男人,也对社会传达了错误的价值观。而大山脚国会议员章瑛更形容这是封建传统的余毒,也是大男人主义的风范。
针对如此争议性课题,台湾名作家龙应台,就曾在其<桃色之外>一文里,提出了 “选总统还是选教皇?”之说。在该文里,龙应台通过以下的对话点出了对政治人物的能力与道德之间的取舍:
德州来的老先生说:“卡特对他老婆不忠实。总统是要为人楷模的,他不配当总统。”他顿了一下,带点骄傲地说:“对我们美国人而言,婚姻贞洁是极重要的。”
“你们到底是选总统还是选教皇?”意大利妇人很不客气地说,“我实在搞不懂你们美国人!卡特跟谁睡觉和他能不能处理内政、外交,究竟有什么关系?你们要‘乖孩子’来当总统,卡特不是个乖孩子?他可是个蠢得不得了的总统。”
综观以上针锋相对的论点,姑且不谈绝对性的道德论,或许我们社会所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人做什么像什厶,做教皇的像教皇, 做首相的像首相, 做首席部长的像首席部长, 做人民代议士的像人民代议士,以此类推,我们社会才不会出现角色混淆(朝野不分)、角色错乱(越俎待包)和角色超载(能力与职权不符)的乱象。
还有,差点忘了:退休政治领袖的言行也应像退休政治领袖应有的言行。